查看原文
其他

保研经验:北大法大篇丨姑妄听之,择汝所愿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个人简介:南北同学,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排名6/717,英语6级621。奖项寥寥,主要是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陆赛区一等奖。

夏令营投递情况:法大比较法(中德民商),北大STL

入营:法大比较法(中德民商),北大STL

参营:法大比较法(中德民商),北大STL

优秀营员:法大比较法(中德民商),北大STL


序言:

没有侪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我只能以一个非常朴实、直白的表述作为开头: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报名参加了两个真心喜欢的夏令营(法大中德和北大国际法学院School for Transnational Law),在两个营的表现总体没有辜负自己和师长的期望,最终也有幸被自己所热爱的研究生项目所录取。但此种感觉终究是基于我个人,在整个保研的过程中也总不免听到(事实上是一直被质kindly问advised)“Why you do this!”“Why you do that!”“请你不要如此!”“我觉得你还可以这般!”云云。大部分建议确实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只是于个人规划和兴趣不符,故未完全听从。

我也想借此在开头先言明一点:研究生项目的选择从来都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其重要性往往被严重忽视。其中,更具有普适意义的内容在于对“可能遇有的选择”的呈现,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则具有强烈的“私人性”,因而对于后者,读者大可“姑妄听之”。此外,对于一些通常被忽略但对参营的状态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事项,本文也会提及。至于其他的内容(如院校基本情况、考核内容和备考策略),笔者相信其他大神的优秀经验会更值得借鉴,故可移步他们的经验贴。最后,想直接看两个营分别考核内容的读者可直接下滑到“二、杂项”下的“营中考核”部分。笔者并未参加也无从分享九月推免的经验,故各位志在参加九推的读者无继续考验手机续航能力的必要了。


一、准备和选择

(一)准备工作(远期)

1、读研有必要吗?

学法,读研,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选择。但事实证明其只是一个形如“你们学法的是不是只会背书啊”的刻板印象。是否选择继续深造,需视人生规划而定:

(1)致力学术研究:当然要。

(2)致力法学实务:刻板印象的重灾区即在所有的高薪法律岗位都“要求取得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硕士学历”上。这是完全有理由的,因为引号内的表述原本可见于各个外所、红圈所、乃至地区性一线律所的招聘要求中。但事实上,各律师团队不仅不排斥,反而经常热烈欢迎优秀的本科生毕业生前去就职。若保研有望,各位一般也足够优秀,以致于所接触到的律师团队会向你宣传“读研无用论”(笔者的不少朋友有类似经历)。本人的基本考虑思路如下:

(2.1)律师看中的是我的实践能力:去赚钱!

(2.2)律师看中的是我的学术功底:

       (2.2.1)我自学能力超群,可以边工作边更新知识储备:去赚钱!

       (2.2.2)我自学能力一般,自忖不可能兼顾工作和积累:去读书!

2、国内还是国外?

若下定决心读研深造,无论为学术积累或履历镀金,则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海外或国内的研究生项目?其考虑因素大致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当前本科学校平台的申请难度等。但就个人感觉,在国内读研还有两项显著的优势:

一是对中国特有法律体系的熟悉机会。尽管国内立法时常被揶揄为“东拼西凑”,但不能否认,国内杰出的法学家和实务界人士越来越深入地考虑到中国特有的法律问题,近几年的法学批评中法系融合与创新亦日渐兴盛。研究生正是对特定法律部门进行深入学习的阶段,若直接留学深造,恐有与国内发展轨迹脱节,日后难以跟进之虞。

二是在国内读研,若能遇有良师益友,对今后的法律生涯自会裨益颇多。当然,不否认直接出国深造的优秀朋友“或迟或早”也会在圈子里结交这些优秀的同行,但个人认为,若能建立起师生、同窗关系而非仅仅是工作场合的make acquaintance,功利来说则感情更深厚,浪漫主义一点而言则是“为这孤独的一生添加一些更纯粹、更温情一些的经历”。

3、考研还是保研?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考研无疑是更考验人抗压能力、自律能力的一条路。尤其对于法学本科学生而言,若选择法考、考研一并拿下,则压力非常人所能承受,入秋后半途而弃的人群比比皆是;若选择先考研,再法考,则研一上学期的schedule可能会非常惊险刺激(尤其是现在主观题考试安排在十月中旬)。但相较于保研中,各个学校对本科学校、绩点排名、英语水平等明示或默示的各种门槛,考研无疑是最接近于平等的竞争平台。

因此,若是直接参与保研去向尴尬,但又胸怀远大且斗志昂扬,“非某校不去”、“非某导不读”的人,大可选择报名考研。而若是像笔者一样,从中考开始只要统考必扑街,且对考研政治(或英语)有心理阴影的人,则更应该谨慎评估考验的风险,珍惜保研之机会。

4、如何准备保研?

(1)校内保研名额:校内名额是一切的基础,而如何满足校内条件则视各院校具体政策。但就全国而言,目前对加权/绩点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于个人经验,则专为保研加分而进行的努力并不总很有效,如本人在大一大二期间参加的大创及类似项目不下十次,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但几乎全部扑街,最后的大创立项对保研加分也并无帮助。倒是更多基于兴趣参加的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意想不到地起到了巨大帮助。因此,若对于某些热门加分选项总是“不得要领”,不如索性放手,依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兴趣去努力,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夏令营入营资格和必要准备:对此的准备笔者恐怕也算是非常“佛系”的。因为最初的打算是去北京某大学的民商经济法学院跟公司法领域非常崇敬的某学者读研,故一开学便以该校的教材和相关专著、论文入手进行整理和阅读,兼有复习法考。通过一些学术公众号、级别较高的法学刊物,对相关专业领域近期发表的文章和业界重点研究的方向有一定的把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有志于教义学研究的同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案例分析训练项目能带来必要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而像北大、人大等法学院校近年也陆续开展了众多专项的暑期学校、学术培训项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加了解。

但中间不免有些其他事情处理(如课程作业、投递材料等),甚至于在临参营前的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完全没有在复习,而是全力投入于学院里一项课题项目,以致于参营前的各种资料也只是勉勉强强看完。最初如此选择更多是基于兴趣和任性(刚好与公司法相关,且机会难得),现在回想又是意想不到地收获颇丰:一是在男神陈老师的指导和自己亲手操作下,研究思维和写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二是高强度的研究任务对抗压和应变能力有显著提高;三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对域内公司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有了一定把握,也影响了研究生项目的选择;四是这一经历本身也为简历增色不少。

至于具体的材料准备阶段,法大中德和北大STL(包括其他很多夏令营)都要求申请者提交一份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这也是本人重点准备的部分。后来发现这一材料确实值得重视,因为和两校老师接触的时候,他们都基于提交个人陈述对我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大胆猜测,由于能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都很优秀,故单看个人经历成就和奖项并不能使申请者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个人陈述恰好能为充分展现自我提供一个1500字-2000字的空间,是为阅读者(尤其是招生委员会的成员)塑造一个“证书与奖状之外的丰满人格”的机会。因此,综合网上的经验、留学同学的建议和个人的写作习惯,本人在写作时重点在通过一个到两个实例,尽可能表现出自己在法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大致兴趣,也用了基本同样的篇幅来呈现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却应也是重点的部分,即研究旨趣和计划(research proposal)。这一方面的写作一方面能展现申请者和所申请的研究生计划/导师方向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一份切题且可行的研究计划无疑对写作人法学功底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而也是凸显法学本科学生专业素质的机会之一。

(二)中期选择:什么项目?

准备保研时,多数人往往选择夏令营“海投”策略。理想状态下,海投确实可以避免被刷的风险,也能为尚未确定导师/项目的申请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但为海投准备各个研究生项目而耗费的时间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若选择材料也“海投”,则被审核比较严格的院校拒绝的几率会显著增加。此外,若因为海投而收获“全拒得”,有可能严重打击参加九推的自信和准备的热情。

因此,笔者选择在投递材料之前,先用排除法对本专业的夏令营项目进行筛选。可供排除的项目都可基本分为两类:(1)根据往年经验和个人排名,基本没有可能获得入营资格的夏令营;(2)就算最终取得了优秀营员资格,也一定不会去的研究生项目。当然,最终只剩下两个夏令营项目的笔者似乎算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了。考量的因素可以参考如下:

1. 师资:

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更看重导师,因此研校的师资实力应当重点考虑。这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老师的学术讲座、学校的线下宣讲得以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在网上搜索该学校老师最近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2. 培养计划:

不少研究生项目提供独特的培养计划,或许刚好能迎合申请者的特定兴趣。一些研究生项目会将部分课程在其网站上公开(如STL),其他项目的课程/培养方案则可以向师兄师姐打听。致力于法律实务的申请者,也可以申请自由度比较高、因而方便长期实习安排的项目。

3. 学校声誉:

不能否认学校的声誉对求职有独特作用。其可分为两种:一是特定领域内的声誉,如传统上政法大学的校友在法院、检察院系统内有强大优势(近年来这一校友网络也拓展到律师界),STL在外所和红圈所中校友众多,武汉大学国际法系的毕业生在外交部颇受重用,又如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校友在各顶尖律所涉外团队都可见到。二是特定地域内的声誉,如江浙和沪上的法律岗位就是更青睐包邮区各高校的毕业生,而中山大学也是泛珠三角地区法律届的金字招牌。

4. 留学机会:

曾和不少好友打趣道现在不学德语,民法、刑法和公法都难以精深,至于企业法和国际商事相关领域依旧重视英语,而国际公法领域对条约的解读往往要基于其法语文本。简言之,对于有进一步研究方向的申请者,出国深造几乎不可避免,因而研究生项目本身为申请提供的便利性就很值得考虑。法大中德和北大STL都是对于出国深造非常友好的项目,又刚好能代表目前国内法学学者两条迥异的出国选择,前者与慕尼黑大学等德国传统法学强校有ll.m项目合作,后者每年则有不少毕业生进入哈耶等美国法学院深造。两校都有大量以外语讲授的外国法课程以作为基础,也有都众多外国教授前来讲学交流,等等。其他优秀的项目还包括南京大学中德所的德国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合作办学项目等等,具体细节一般都可在各院校官网查询。

5. 夏令营本身安排:

夏令营的本身就是其目的,若仅在乎考试,则其与九月推免毫无差别。各院校不同的夏令营项目的安排各具特色,如法大比较法学院安排了前往最高人民法院的交流行程以及师生交流会,STL summer honor programme在香港的行程中则包含了前往HKIAC、Supreme Court、外交部使团的交流,以及茅老师对民法思维和继承法、人格权法课程的讲授,Prof.Ho对美国财产法中“先占”标准意义的阐释。其他夏令营项目也大都包含前沿问题讲座、师生交流等环节。现在看来,这些经历无不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6. 时间成本:

这是常被提及的内容,但本人觉得其重要性往往被过度强调了。恰好笔者心仪的法大中德和北大STL都是比较耗费时间的研究生项目。私以为,若是真心喜欢某个项目,即便多花一两年也是无妨。换一个角度想,何不权当自己第一年考研失利了,二战方考上一个(“正常”时常的)项目?又或者当初高考失利,又复读了一年?更何况这多出来的一年又不是在毛某厂紧张备考,而是在校园里跟着喜欢的老师读喜欢的书。


二、杂项

(一)交通、住宿与期末考试

1. 交通是个问题:

由于行程较远,不少同学选择飞机出行,但是夏令营集中的7-8月份也是极端天气集中的季节,尤其前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风险系数较高。今年票圈中就有不少因台风、强对流天气导致航班取消的情形,但夏令营本身几乎不会因此延期或取消。因此建议各位同学随时关注天气情况,若发现风险及时做好提前出行、换乘交通工具的准备。当然,若实在难以避免,可以和夏令营的负责老师交流,一般错过某些活动也并非大碍。

2. 住宿是个问题:

对于外地学生而言,许多夏令营要求的注册时间(如中午之前)往往比较尴尬。对此,一方面可以选择搭乘隔夜火车,于第二天一早抵达,但有交通延误/市内交通拥堵之虞。另一方面则可以选择提前一天抵达,然而住宿便成为问题。如中国政法大学夏令营前夕,小月河沿岸宾馆价格几乎全线暴涨至500元/晚(普通快捷酒店等级)。比较推荐抱团通过Air啥啥啥之类的平台预定民宿,床大空间多有正常的桌椅可供复习,价格还比酒店低1/3到1/2。但是要看清楚放出的房源是“整套公寓”还是“单间”,以避免麻烦。

3、期末考试是个问题:

所谓选课一时爽。作为特例,STL在7月末到8月初的夏令营并几乎没有和期末考试冲突的风险,但其他各大法学院集中在6月末到7月初的营则难免冲撞。在大三下学期多选修不参加统一期末考试的课程是方法之一,若未果,则主动联系任课老师和教务部申请缓考,或联系参营院校延迟注册,一般都能解决问题。

(二)在营中做什么

1. 营中考核:夏令营的考核项目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笔试)和对前沿问题的关注(面试),重在平时积累,所以考前临时抱佛脚也没有太大用处。当然,抽到不会做的题属于正常情况。笔者对法大面试的时候抽到的“人格权立法”就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前两道公法相关的笔试题(一道有关立法原则的论述,另一道大概有关政权组织形式之间的辨析)也不很了解。但此时大可不必惊慌,若不能充分show off知识储备,也可尽力展现法学思维。抽出必要的时间组织有专业思维层次、结合(大概是有限的)经典理论和作为一个准研究生独特的思考角度(“知道什么写什么”)的答案,这样既避免在每一个模块特别深入论述,最终也应该会让阅卷老师的印象大为改观。

北大STL的考核形式则比较独特,简言之,基本没有办法(也不需要)专门准备。两项主要的考核内容,其一是打moot,今年的题目是随相关材料于入营时一并发放给营员,包括一个普通法先例,几道练习题(为熟悉知识点而准备)和最后考核涉及的争讼案例。STL会配备充足的训练课,基本能保证每一个营员能掌握moot court的基本技巧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知识,以及充分的练习时间。

说来惭愧,笔者在moot陈述的时候没怎么控制好时间,基本是翻车了,所以在第二项考核内容即“结营essay”的写作上费了比较多的心思。最后有幸能拿到A档的结营成绩,这篇essay应该还是帮了不少忙的。

2. 珍惜“非考核项目”:一如前述,在考核之外,各个夏令营都精心准备了不少学术交流活动。犹记大二来北京游玩时,欲在最高法院门口而被执勤的武警拦下来,现在却能大摇大摆地晃进最高法院内,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分享的内容更是干货满满,最高法院的法官分享了全国法院系统的大数据建设情况,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仲裁员则分享了近年来出现的“仲裁作为一种风险投资工具”现象和仲裁中心的应对态度。这些经历和收获应是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受用的。

3. 多多交流:参加夏令营的都是本专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这种“加好友”的机会实属难得,而接触到的人在不同的夏令营中也会各有特点。例如,笔者在法大比较法夏令营中和同宿舍的三人颇有“志同道合”之感,当时和现在对一些法学领域内的经典命题都多有讨论。而在STL的交流内容又可迥然不同,从人工智能对法律适用的挑战到法学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交流确实能为法学思考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4. 考察学校:不必怀疑,参加夏令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没有其他比夏令营时可以实地体验校园,通过和老师学生交流来更好的,对一个研究生项目有直观了解之途径了。更何况,有时候通过一些细节更能反映出一个学院、一个项目的品质,其非实地经历而不能知。



三、后记

零零散散写了许多,可能大部分就属于其他保研经验贴中会放在“后记”中的内容。然而受青苗之邀,总觉得青苗是一个与其他公众号不太一样的交流平台,所以也着重写了一些以往的保研帖中较少见到,但私以为确实会存在而且当时对笔者产生了较大困扰的问题和一些所思所感。希望这些废话能对后人多少有一些帮助。

最后还有一些闲话。本文将重点置于“选择”和“考量因素”,而非“结果”和“实现路径”,因为遵循后一种思路,则很容易陷入一种保研过程中常见的焦虑之中,总觉得一步错步步错,错过了一个机会就错过了一生。尤其是在这个消费降级、焦虑升级的年代,自媒体不遗余力地推销焦虑,今天是“名校ll.m外所不要”,明天是“投行hr透露又刷掉50份清北毕业生的简历”,暗示或明示“学校鄙视链”、“职业鄙视链”,大概进不了红圈投行咨询四大你的人生干脆弃档算了。本文用“研究生项目”而非“学校”作为指称,就是想尽最大的可能消解这种认知,排除过渡干扰,回归研究生作为“教育”的本质进行客观分析。至于笔者本人,最后作出选择时所想大概是早一年或晚一年、进的了或进不了一线高校或红圈外所并没有什么所谓。既然当前的项目有自己崇敬的老师,能最好地解决自己研究方向上已有或将遇到的问题,对外可出国于内能接触前沿动态,那这就是对我最好的项目。凭自身所学所悟,就算今后写写小文章打打小官司赚点小钱按照劳动基准法准时上下班快快乐乐又没伤害谁,又有何不可呢?


南北同学

2018年10月30日


推荐阅读

保研经验:南大篇|行百里路者半九十

保研经验:北航篇|一路拾掇,一路前行

保研经验:人大法大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保研经验:人大篇|北大经双与保研人大经济法

保研经验:清北复交保研记(上)|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保研经验:  上交篇|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保研经验:法大篇|好事多磨上岸记

保研经验|轻舟已过万重山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Ben  

本期编辑 ✎ 张睿哲

点一下文末广告,给小编加个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